近期,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内部会议上的表态,揭开了这家合资车企的艰难处境。从年销 85 万辆到如今的销量持续滑坡,再到 85 万车主因质量问题被召回,东风本田正面临入华二十年来最严峻的生存挑战。
销量下滑的态势已持续多年。2025 年 1 至 7 月,东风本田累计销量 17.3 万辆,同比下滑 31.2%。这个数字在 2020 年的巅峰时期,仅需两个月就能轻松超越。今年以来,单月销量同比跌幅不断扩大,1 月暴跌 69.3%,2 月下降 32.6%,4 月下降 33.79%。曾经撑起销量的明星车型集体失势,CR-V 5 月销量仅 1.18 万辆,同比下降 19.5%;思域销量同比暴跌 43.6%,即便终端降价 5 万元,售价跌破 8 万元,仍难挡比亚迪、吉利银河等自主品牌混动车型的冲击。本田中国整体表现同样低迷,1 至 7 月累计销量 35.9 万辆,同比大幅下滑 23.16%,市场份额持续萎缩。
今年初,东风本田因转向机缺陷一次性召回 85.6 万辆国产车型,这一规模创下品牌入华以来的纪录。召回原因是转向机内部蜗杆弹簧预压力设置过高,可能导致润滑脂被挤出,增加转向操作力存在安全隐患。但召回并未解决问题,多位思域车主反映,维修后方向盘异响反而更加明显。在静止或怠速状态下,只要车速不超过 10 公里,异响就会出现。当车主向 4S 店反馈时,得到的回应仅是"正常现象"。有转向机供应商透露,"东本要求每年降低 15% 采购成本",这种极致压缩成本的模式与质量保障形成尖锐矛盾,最终导致品控体系出现系统性漏洞。
用户投诉的集中爆发印证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。一位 CR-V 车主投诉,车辆行驶四万公里出现明显吃胎现象,早在两万公里时就已发现问题。投诉后 4S 店更换了后拉臂,但问题依旧存在,多次沟通后厂家拒绝进一步维修。底盘生锈问题同样引发不满,一位英仕派车主发现空调慢漏制冷剂、底盘件生锈,厂家却以 "使用环境导致" 为由拒绝处理。车主质疑,同年限、同品牌且使用环境相同的车辆并未出现此类问题,为何自己的车辆故障要归咎于使用环境。新车质量问题也频频出现,一位 2025 年 3 月提车的英仕派车主不到两个月就遭遇中控异响,反复维修六七次仍未解决,最终无奈要求更换新车。
电动化转型的滞后让市场差距越拉越大。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%,而本田在华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 5%。被寄予厚望的旗舰纯电 SUV 烨 S7 自 3 月上市后销量惨淡,首月售出 373 辆,4 月跌至 62 辆,5 月仅卖出 52 辆。即便上市 40 天后紧急降价 6 万元,起售价降至 19.99 万元,仍未能挽回市场颓势。2025 年上半年,本田在华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仅 4.46 万辆,占总销量的 14% 左右,远低于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 33.3% 的同比增速。具体车型中,东风本田 e:NS1 5 月销量 323 辆,同比下降 80.3%;S7 卖出 22 辆;灵悉 L 仅卖出 13 辆,电动化布局几乎陷入停滞。
面对如此危局,潘建新直言 "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,退无可退了!" 东风本田由此启动内部变革。他提出"高产出者高报酬、低产出者低收入、无产出者则退出"的原则,全面梳理岗位结构,试图以"刀刃向内"的决心打开新局面。人事调整同步推进,2025 年 1 月技术派骨干龚熙临危受命兼任营销负责人,这位" 80 后"曾主导新车开发与本土化技术适配,被寄予推动电动化产品落地的厚望。他提出"三位一体本土化"战略,但实施过程中阻力重重。其坚持的安全优先原则,拒绝搭载激进的城区 NOA 功能,与当前用户期待的"智驾平权"趋势明显脱节。
体制僵化是阻碍变革的深层原因。在"总部集权"模式下,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日方手中,中国团队研发权限受限。电池、电控、智驾算法等关键技术依赖日本本部授权,中方难以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策略。产品迭代周期长达 5 年,而中国自主品牌仅需 1.5 年。当比亚迪、吉利等车企每年推出 5 至 8 款新能源车时,东风本田的新品节奏已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。
当下的东风本田,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,不仅需要彻底打破体制的束缚,让中国团队拥有更多的研发自主权和决策话语权,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;更要重塑品控体系,用实实在在的品质提升赢回消费者的信任。同时,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,必须加快转型步伐,推出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。才有机会重拾往日荣光。
和兴网配资-股票正规配资官网-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-西安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