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1958年,毛主席前往河南视察时,向在场的县委书记一连提问了四个问题,县委书记却一个问题都没回答上来。
不过毛主席却并未责怪大家,反而用一句话点醒了众人。
那么毛主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?为何无人回答?毛主席又说了一句什么话?
一、与7位县委书记的对话
自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就十分关心河南人民的生活,从1952年起多次前往河南视察,听取了20多次工作报告,也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。
据几位县委书记回忆,在1958年11月10日上午,突然接到省委打来的电话,让大家立刻放下工作前往郑州。
在招待所中,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,“毛主席要接见你们!”
下午2点,7位县委书记走进了临时布置的会议室,只有一张长桌加上几个方凳,桌子上摆放着茶杯和热水瓶。
随着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、史向生的到来,毛主席也在吴芝圃的陪同下走进会议室。
等到毛主席微笑着让众人坐下后,农业部长廖鲁言也随后进来,毛主席风趣地说道,“农业部长来了,这下有粮食吃了。”
本来还处于紧张状态的众人,听到毛主席如此幽默的话,逐渐放松了紧张的心情。
等到大家都到齐后,毛主席拿起桌子上的名单,逐一点名并与县委书记们握手。
“你们都是来自基层的干部,和群众直接打交道。你们最了解实际情况,最了解人民生活,我们来一起谈一谈。”
可在问到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时,毛主席却并没有询问关于民生的问题,而是接连提出几个关于历史和民俗的问题。
“南阳流传着‘二十八宿走南阳’,这二十八宿中谁排第一?”
“诸葛亮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?”
“诸葛亮最后为什么会定居在南阳呢?”
魏兆铭自从上任以来,一直在落实中央的政策,与村民们一同学习、劳动,时常下基层了解情况,但对于毛主席的这三个问题,魏兆铭却从没有了解过。
对魏兆铭提出的这几个问题,并不是毛主席故意为难。就是在这次会谈中,毛主席也向孟津县委书记卫乃如,提出了一个历史问题。
“你了解孟津的历史吗?”
“了解一点,但说得不是很好。”
听到卫乃如的回答,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起孟津历史上的典故。
众所周知,毛主席酷爱读书,对中国历史也极为了解,所以每到一个地方,毛主席都会追溯当地的历史。
看到魏兆铭回答不上这些历史问题后,毛主席紧接着说道,
“我问你一个民生问题吧,南阳县每个人每月能吃几两香油呢?”
对于这一细致入微的问题,魏兆铭无从答起,也明白自己在民生问题上的疏忽,立刻向主席进行检讨。
除此之外,毛主席也向在场的众人问道,
“农村食堂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?老人、病人、孕妇、小孩都能吃好吗?”
“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,保证人人都能吃好。保证群众的休息时间,不能无偿剥削群众利益。”
听到毛主席的话,大家都意识到曾经对基层百姓的疏忽,立刻采取了纠正措施,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。
除了这次的考察外,毛主席对河南的考察一直都围绕着百姓的基本问题进行。
二、对河南的民生考察
在我国历史上,黄河曾对河南人民造成严重灾难,蒋介石炸开花园口的决定,更让河南民不聊生,黄河的水患问题,也一直萦绕在毛主席心头。
1952年,毛主席来到河南的黄河东坝头,铜瓦厢工段进行考察。
他亲自向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袁隆询问关于黄河的治理工作,一再叮嘱工作人员做好黄河的治理工作。
在看到人民胜利渠引黄河水灌溉后,毛主席下车参观了总干渠、灌溉渠,并听取了人民胜利渠的工作汇报。
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亲自摇动启闭机,看着奔流的黄河水流向灌溉区,毛主席感慨道,“像这样的闸,下游每个县都修上一座就好了。”
之后的1953年和1954年,毛主席路过河南时,还不忘询问黄河的情况,甚至在1955年前往郑州时,专门听取黄河治理工作的汇报。
除了黄河外,毛主席对河南的农业同样十分关心,每次考察都会问及农业情况。
1958年8月,毛主席专门前往河南农村视察工作。
在参观双庙乡的田地时,毛主席深入田地考察,随行记者本想记录下这一幕,毛主席却开口制止道,不要照我,应该照这里。”
看着毛主席指着丰收的谷地,记者明白主席的意思,立刻记录下这丰收的一幕。
毛主席又将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,和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,一同叫到自己的身边,“咱们在这里照张相,让北京人看看你们这里的庄稼”。
作为农业大国,毛主席深知农业对普通百姓乃至国家的重要性。所以在考察时,毛主席特别重视农民的生产生活。
结束了对河南省农村的考察后,毛主席乘专列抵达新乡车站。
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,以及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,以及新乡市委书记张苏斌,一同登上专列,向毛主席汇报工作。
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情况,毛主席在专列上展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,邀请10位县委书记会谈,并指出实事求是、关心群众生活等问题。
这次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并没有离开河南,而是召集了新乡、洛阳、开封等地的地委书记,加上7个县的县委书记,再次召开了座谈会。
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那个座谈会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毛主席对民生的关心,并不仅仅局限于河南。
三、深入基层的毛主席
新中国成立之初,毛主席访问苏联回国后,由哈尔滨前往长春视察工作,听取长春市人民的生活状况,以及政府的救助工作。
此时的长春刚刚解放一年半,生产生活正在有条不紊地恢复着。有了毛主席的指导,长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。
1958年,毛主席第二次来到长春视察,了解长春汽车厂的生产情况,并与工人进行谈话,了解大家的需求。
也正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,一汽生产出第一辆“东风”牌小轿车。
1958年3月8日,毛主席在成都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,会议结束后就登上专列,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等领导的陪同下,前往自贡视察。
在专列上,成都铁路局局长胡景祥介绍道:
“内江生产糖,自贡市产盐,天然气也很出名。”
一听到天然气,毛主席开心地说道:
“天然气我还没见过,我去看看行不行。”
但因为无法直接改变专列的方向,毛主席并没有前往自贡的气矿,而是到达隆昌县的气矿视察。
1958年3月27日,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(1978年更名为川西南矿区)
1958年5月27日,自贡化学制盐一厂把炭黑产品装成小盒进京献给毛主席
隆昌县的负责人此时都没在家,再加上临时前往隆昌视察,毛主席等人只能乘坐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车,加上一辆运煤车,这才装下了所有工作人员。
抵达气矿后,毛主席观看了炭黑的制作情况,以及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设备,并鼓励工作人员再接再厉。
直到天快黑时,毛主席才起身往回走。
这一年的9月,在20万民工和解放军官兵的协同下,密云水库正式开工,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设完成,不仅解决了供水问题,还保障了北京居民的生活用水。
1959年9月,毛主席前往密云水库视察,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白河大坝。
看到人群中的年轻负责人时,毛主席总会询问他们的信息,并了解大家做过什么工作。
得知有的农民不仅学会了施工,还加上了文化知识时,毛主席称赞道:
“好啊,工地也是一个大学校!”
1959年9月10日,毛主席视察密云水库建设工地
密云水库白河大坝。1959年1月1日
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森时,毛主席立刻询问对方的年龄,随后询问道:
“60岁了还来修水库,身体吃得消吗?”
“主席放心,我没问题,修水库是我的职责。”
看到周围的山上光秃秃一片,毛主席又叮嘱大家做好绿化,要经过艰苦的努力,完成这一造福子孙的大事。
对于水库的设计师张光斗教授,毛主席也高兴地握手道:
“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,人民要感谢你们。”
除了毛主席本人十分重视基层情况外,对身边的年轻干部,毛主席同样要求大家前往基层锻炼。
四、号召年轻人下基层
1960年,毛主席生日当天,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,希望李银桥、叶子龙等6人,前往河南信阳农村工作。
在信的末尾,毛主席鼓励大家:“我已经快67岁了,你们还年轻。”
就这样,在毛主席的建议下,除了这六人外,机要室和警卫局也抽点几人,组成13人的小分队,一同前往河南农村。
1961年1月15日,毛主席在颐年堂接见了大家,还一同合影留念。
“要与地方同志一起工作,互相尊重,不要搞特殊化,不要脱离群众,多调查。”
就这样,这13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,来到了河南农村从事基层工作,6月份回北京后,大家向毛主席递交了总结报告,将自己在农村的经历详细记录下来。
一个多月后,毛主席继续安排大家前往江西劳动锻炼。没过多久,这支小分队里的人,就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,而且全都是基层工作。
最主要的原因,是毛主席想培养大家对基层的掌握情况,让大家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,更好地为百姓谋福利。
1956年,毛主席在送外宾返回时,走到一家小饭馆打电话。相比于随行人员的紧张,毛主席却泰然自若,甚至从进入到离开,都没惊动任何顾客。
直到毛主席只剩下背影,大家才认出他的身份,更惊讶于毛主席的亲切与和蔼。
1957年外宾访华时,毛主席前往机场迎接,返回途中受到百姓夹道欢迎,使得车队无法前进一步。
得知这一消息,毛主席与外宾纷纷下车,与普通市民进行友好交流。
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,不论在什么时候,不论面对多少百姓,毛主席都从不隐藏,每次都直接出现在众人面前,与大家一同交流、娱乐。
或许正是这样以百姓为主,一心关心百姓生活的领导人,才受到百姓的爱戴。
结语:
在前往各地视察过程中,基层的生产生活,一直是毛主席关注的焦点。甚至对于百姓身上的一些小事,毛主席都极为重视,一心想解决百姓的难题。
在毛主席的带领下,许多干部以百姓为主,从实际出发,在进行各领域发展的同时,也不忘关心百姓的生活。
虽然毛主席已经逝世多年,但他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,一直激励着后人。
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伟大品格,才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自立自强。
和兴网配资-股票正规配资官网-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-西安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